Forbole 為何出現在台灣?

Forbole 為何出現在台灣?崑及 Terence 攝於 AppWorks 共享辦公室。

(English version here) Forbole 在剛剛的二月完成了台灣之行,開始了我們 2023 年的宣傳活動,收穫滿滿。在幾天的活動中,我們向台灣鏈圈及幣圈的社群、創投及機構介紹了 Forbole 及 Desmos,亦收到很多提問,而在眾多的提問中,有一條非常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 - 我們為何會出現在台灣?這得由我們的發展說起。

相關文章:


2017: Forbole 的創立

Forbole 在 2017 年由楊崑 (崑) 及我 (Terence) 共同成立。在此前,崑早於 2005 年已互聯網領域創業,然後我在 2009 年加入,開始兩人的聯合創業之路,為客戶提供數字營銷解決方案,例如 web 及 app 的設計及開發,搜尋器優化,關鍵字及社交媒體推廣等。至 2017 年,我們看到區塊鏈的潛力,尤其是若將去中心化技術應用到社交網絡,將會為已被科技巨擘們壟斷主宰的互聯網 (a.k.a. web2) 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,於是我們以加起來超過二十年的 web2 經驗為優勢,毅然改道,希望以去中心化的商業引薦平台開始做 web3 社交,促進用戶互相引薦事業或商務機會,建立一個聲譽系統,以口碑引薦取代 cold call 硬銷,有這 idea 是沿於我們認為很多有潛能的人,只需要有一個機會就能發光發熱,而其實很多人亦能成為這些千里馬的伯樂,這亦是我們公司的名字 「for bó-lè」的來源。

2018: AppWorks 的面試

在 2018 年末,加密貨幣正在面對 2017 年泡沬爆破後的熊市,Forbole 作為由兩位香港人創立的 web3 初創企業,努力向各大初創加速器及創投發出商業計劃書,輾轉間獲得在東南亞赫赫有名的台灣初創加速器 AppWorks 給了我們一個面試的機會,這令我們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。我早於 2012 年就有看 AppWorks 創辦人林之晨 Jamie 的博客,所以已聽過 AppWorks 的大名。作為當時區內極少數的 web3 技術型初創,由於做的事情不易明白,又正值幣圈嚴冬,我們珍惜每次的面試機會,所以有別於其他海外團隊通常用視像遙距面試,我們是親身飛往台北。Jamie 亦與 AppWorks 其他合夥人及團隊一起見我們,可見他們都尊重這些初創及面試的過程。

我們最終亦獲錄取加入他們於 2019 年 3 月開始的第 18 屆加速器。我們一向認為全情投入才能收到最大的成效,所以我們決定在加速器計劃期間搬去台北,因為這樣才能真正地認識 AppWorks 及其所構建的大東南亞 (Greater Southeast Asia) 的初創生態。

2019: 在台灣加速

更有意思的是,在台北的這短短數月,適逢 Forbole 開始了高速發展的階段。我們在 2017 年末加入 Cosmos 的社區,因為當時已計劃用 Cosmos SDK 來開發上述的去中心化商業引薦平台,尤記得當時 Cosmos SDK 還是個初生嬰兒,開發文檔都乏善足陳[1],我們動手開發時,才知道我們需要找「驗證人」來營運驗證節點,但我們當時連甚麽是驗證節點都不知道,我們認為,若要建立驗證人社區,我們自己要先了解驗證人是做甚麽,所以我們決定學習給何成為 Cosmos 測試網的驗證人。又因為我們要監察自己開發的區塊鏈的狀態,所以要有區塊鏈瀏覽器 (block explorer),由於當時沒有符合我們需求的工具,我們決定自行開發一個區塊鏈瀏覽器,我猶記得當時崑說要自己開發一個區塊鏈瀏覽器,我還有點驚奇,問他這是件很容易的事嗎?他說不是容易,但他能做,而且能做得好,這就是日後贏了一個 Cosmos 駭客松奬項的 Big Dipper。至今,作為開源的區塊鏈瀏覽器,Big Dipper 及其週邊程序的原始碼在 GitHub 上已被分叉超過 400 次。

Big Dipper 逐漸普及,而我們作為驗證人亦在之後另一個比賽獲奬 ("Game of Stakes"),然後 2019 年 3 月,Cosmos Hub 主網上線,4 月,它的原生通證 ATOM 幣在各大交易所上市,市值最高曾進佔第 11  位,我們作為其中一個創世驗證人,亦因 Cosmos Hub 的面世而被更多人認識,但市場認識的我們,是作為驗證人,而不是去中心化社交。就算是我在同月 AppWorks 舉行的 Mentors’ Day,我仍是在展示去中心化社交項目,但由於驗證人業務有更多更好的成績,而且商業引薦平台的點子有不少地方我們還未想通,所以在之後 6 月的 Demo Day,我就改為展示驗證人的業務。

正常來說,Demo Day 就是加速器計劃的完結,但我們厚臉皮地繼續用 AppWorks 的共享空間。在 7 月時,我們又邂逅了當時還寂寂無名的 Solana。還記得當時是在 AppWorks 某角落,與 Solana 的聯合創辦人 Raj Gokal 開視像會議,當時 Solana 正準備啟動測試網,並在 Cosmos 上找驗證人,所以找上我們。當我們看過其白皮書及故事後,覺得他們是一班很厲害的人,當時我們仍只是兩個人的初創,亦沒有創投融資,但斗膽問 Raj 我們能否投資 Solana,他們當時已完成融資,但我力陳利害:若驗證人都有作出投資,他們會有更多的 “skin in the game”,這會更有利 Solana 的發展,其後他們在 A 輪中撥出部份認購額予驗證人,就這樣我們成為了 Solana 的 A 輪投資者之一,這又開始了我們作為 web3 早期投資者的新角色,至今我們先後投了不少項目,當中包括 Kava,Oasis Protocol,Akash Network 及 Wormhole 等,成為我們的私人投資部門 Forbole Ventures 的雛形,我們正整合這投資組合,未來會進一步專業化地管理。

2020: 在台灣招募團隊

就算我們完成了加速器計劃,仍然與 AppWorks 保持合作,例如,從 2020 年起,我們定期參與 AppWorks 旗下的培訓機構 AppWorks School 的招聘活動,並從中招到台灣的優秀人才,Desmos 開發團隊之一陳林楊 (Paul) 就是我們通過 AppWorks School 招聘的第一個台灣成員,這次台灣之行活動的主講之一就是 Paul。

世事就是這樣微妙,我們創業十多年來最關鍵的成長時刻,就是在台灣孕育,我總是很自豪地說,我們是在台灣孵化的香港 web3 初創。我們兩人回港後,憑著在台灣時建立的基礎,全面提速發展,至 2021 年的牛市高峰時,委托予我們的節點作質押的資產的市值超逾 10 億美元,我們團隊亦擴充至近 40 人,來自中國大陸,意大利,波蘭,美國,台灣,英國,澳洲,埃及,越南等地,背景多元 [2]。

2023 年的台北之行

雖然我們做出了不俗的成績及在行內建立了聲譽,但因為我們習慣低調地做事,甚少進行品牌活動,而所以知道我們背景的人不多,在華語世界就更少。在經過五年多來的發展舖墊,又經歷了數個牛熊週期的洗禮,汰弱留強後,我們認為現在時機已成熟,是時候將我們的品牌向世人呈現,我們選擇了我們受孵化之地 - 台灣 - 作為推廣的首站,希望藉著台灣在區內的影響力,能觸及東南亞更廣大的華語社區。


[1] 時至今天,Cosmos SDK 是最多區塊鏈採用的開發工具之一,BNB chain,Terra,Cronos (前稱 Crypto.com chain),OKX,Wormhole,Kava 及我們 Desmos 都是用 Cosmos SDK 開發。

[2] 亦不少朋友亦很好奇,我們仍是一家小型初創,但為何會建立這樣國際化的團隊。這是我與崑很早就有的想法,我們立志要為全人類提供更好的 web3 體驗,團隊就要國際化,而我們觀察到不少華人成立的公司,因為團隊早期太依賴華人,令產品、企業文化及工作環境 (包括語言) 變得本地化,當日後規模壯大了後,這些文化就根深蒂固,令公司很難變得更國際化,有礙長遠發展。

我們早在疫情前就已採遠端辦公方式,建立「彈性工作,自發解難,目標為本,少說多做」的企業文化,工作並不一定要在同一辦公室進行。另外,我們以 web3 技術建立更自由、更開放、更公平及更多元的互聯網這理念,亦令我們能吸引來自全球的人才加入。

Forbole 為何出現在台灣?

Forbole 為何出現在台灣?崑及 Terence 攝於 AppWorks 共享辦公室。

(English version here) Forbole 在剛剛的二月完成了台灣之行,開始了我們 2023 年的宣傳活動,收穫滿滿。在幾天的活動中,我們向台灣鏈圈及幣圈的社群、創投及機構介紹了 Forbole 及 Desmos,亦收到很多提問,而在眾多的提問中,有一條非常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 - 我們為何會出現在台灣?這得由我們的發展說起。

相關文章:


2017: Forbole 的創立

Forbole 在 2017 年由楊崑 (崑) 及我 (Terence) 共同成立。在此前,崑早於 2005 年已互聯網領域創業,然後我在 2009 年加入,開始兩人的聯合創業之路,為客戶提供數字營銷解決方案,例如 web 及 app 的設計及開發,搜尋器優化,關鍵字及社交媒體推廣等。至 2017 年,我們看到區塊鏈的潛力,尤其是若將去中心化技術應用到社交網絡,將會為已被科技巨擘們壟斷主宰的互聯網 (a.k.a. web2) 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,於是我們以加起來超過二十年的 web2 經驗為優勢,毅然改道,希望以去中心化的商業引薦平台開始做 web3 社交,促進用戶互相引薦事業或商務機會,建立一個聲譽系統,以口碑引薦取代 cold call 硬銷,有這 idea 是沿於我們認為很多有潛能的人,只需要有一個機會就能發光發熱,而其實很多人亦能成為這些千里馬的伯樂,這亦是我們公司的名字 「for bó-lè」的來源。

2018: AppWorks 的面試

在 2018 年末,加密貨幣正在面對 2017 年泡沬爆破後的熊市,Forbole 作為由兩位香港人創立的 web3 初創企業,努力向各大初創加速器及創投發出商業計劃書,輾轉間獲得在東南亞赫赫有名的台灣初創加速器 AppWorks 給了我們一個面試的機會,這令我們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。我早於 2012 年就有看 AppWorks 創辦人林之晨 Jamie 的博客,所以已聽過 AppWorks 的大名。作為當時區內極少數的 web3 技術型初創,由於做的事情不易明白,又正值幣圈嚴冬,我們珍惜每次的面試機會,所以有別於其他海外團隊通常用視像遙距面試,我們是親身飛往台北。Jamie 亦與 AppWorks 其他合夥人及團隊一起見我們,可見他們都尊重這些初創及面試的過程。

我們最終亦獲錄取加入他們於 2019 年 3 月開始的第 18 屆加速器。我們一向認為全情投入才能收到最大的成效,所以我們決定在加速器計劃期間搬去台北,因為這樣才能真正地認識 AppWorks 及其所構建的大東南亞 (Greater Southeast Asia) 的初創生態。

2019: 在台灣加速

更有意思的是,在台北的這短短數月,適逢 Forbole 開始了高速發展的階段。我們在 2017 年末加入 Cosmos 的社區,因為當時已計劃用 Cosmos SDK 來開發上述的去中心化商業引薦平台,尤記得當時 Cosmos SDK 還是個初生嬰兒,開發文檔都乏善足陳[1],我們動手開發時,才知道我們需要找「驗證人」來營運驗證節點,但我們當時連甚麽是驗證節點都不知道,我們認為,若要建立驗證人社區,我們自己要先了解驗證人是做甚麽,所以我們決定學習給何成為 Cosmos 測試網的驗證人。又因為我們要監察自己開發的區塊鏈的狀態,所以要有區塊鏈瀏覽器 (block explorer),由於當時沒有符合我們需求的工具,我們決定自行開發一個區塊鏈瀏覽器,我猶記得當時崑說要自己開發一個區塊鏈瀏覽器,我還有點驚奇,問他這是件很容易的事嗎?他說不是容易,但他能做,而且能做得好,這就是日後贏了一個 Cosmos 駭客松奬項的 Big Dipper。至今,作為開源的區塊鏈瀏覽器,Big Dipper 及其週邊程序的原始碼在 GitHub 上已被分叉超過 400 次。

Big Dipper 逐漸普及,而我們作為驗證人亦在之後另一個比賽獲奬 ("Game of Stakes"),然後 2019 年 3 月,Cosmos Hub 主網上線,4 月,它的原生通證 ATOM 幣在各大交易所上市,市值最高曾進佔第 11  位,我們作為其中一個創世驗證人,亦因 Cosmos Hub 的面世而被更多人認識,但市場認識的我們,是作為驗證人,而不是去中心化社交。就算是我在同月 AppWorks 舉行的 Mentors’ Day,我仍是在展示去中心化社交項目,但由於驗證人業務有更多更好的成績,而且商業引薦平台的點子有不少地方我們還未想通,所以在之後 6 月的 Demo Day,我就改為展示驗證人的業務。

正常來說,Demo Day 就是加速器計劃的完結,但我們厚臉皮地繼續用 AppWorks 的共享空間。在 7 月時,我們又邂逅了當時還寂寂無名的 Solana。還記得當時是在 AppWorks 某角落,與 Solana 的聯合創辦人 Raj Gokal 開視像會議,當時 Solana 正準備啟動測試網,並在 Cosmos 上找驗證人,所以找上我們。當我們看過其白皮書及故事後,覺得他們是一班很厲害的人,當時我們仍只是兩個人的初創,亦沒有創投融資,但斗膽問 Raj 我們能否投資 Solana,他們當時已完成融資,但我力陳利害:若驗證人都有作出投資,他們會有更多的 “skin in the game”,這會更有利 Solana 的發展,其後他們在 A 輪中撥出部份認購額予驗證人,就這樣我們成為了 Solana 的 A 輪投資者之一,這又開始了我們作為 web3 早期投資者的新角色,至今我們先後投了不少項目,當中包括 Kava,Oasis Protocol,Akash Network 及 Wormhole 等,成為我們的私人投資部門 Forbole Ventures 的雛形,我們正整合這投資組合,未來會進一步專業化地管理。

2020: 在台灣招募團隊

就算我們完成了加速器計劃,仍然與 AppWorks 保持合作,例如,從 2020 年起,我們定期參與 AppWorks 旗下的培訓機構 AppWorks School 的招聘活動,並從中招到台灣的優秀人才,Desmos 開發團隊之一陳林楊 (Paul) 就是我們通過 AppWorks School 招聘的第一個台灣成員,這次台灣之行活動的主講之一就是 Paul。

世事就是這樣微妙,我們創業十多年來最關鍵的成長時刻,就是在台灣孕育,我總是很自豪地說,我們是在台灣孵化的香港 web3 初創。我們兩人回港後,憑著在台灣時建立的基礎,全面提速發展,至 2021 年的牛市高峰時,委托予我們的節點作質押的資產的市值超逾 10 億美元,我們團隊亦擴充至近 40 人,來自中國大陸,意大利,波蘭,美國,台灣,英國,澳洲,埃及,越南等地,背景多元 [2]。

2023 年的台北之行

雖然我們做出了不俗的成績及在行內建立了聲譽,但因為我們習慣低調地做事,甚少進行品牌活動,而所以知道我們背景的人不多,在華語世界就更少。在經過五年多來的發展舖墊,又經歷了數個牛熊週期的洗禮,汰弱留強後,我們認為現在時機已成熟,是時候將我們的品牌向世人呈現,我們選擇了我們受孵化之地 - 台灣 - 作為推廣的首站,希望藉著台灣在區內的影響力,能觸及東南亞更廣大的華語社區。


[1] 時至今天,Cosmos SDK 是最多區塊鏈採用的開發工具之一,BNB chain,Terra,Cronos (前稱 Crypto.com chain),OKX,Wormhole,Kava 及我們 Desmos 都是用 Cosmos SDK 開發。

[2] 亦不少朋友亦很好奇,我們仍是一家小型初創,但為何會建立這樣國際化的團隊。這是我與崑很早就有的想法,我們立志要為全人類提供更好的 web3 體驗,團隊就要國際化,而我們觀察到不少華人成立的公司,因為團隊早期太依賴華人,令產品、企業文化及工作環境 (包括語言) 變得本地化,當日後規模壯大了後,這些文化就根深蒂固,令公司很難變得更國際化,有礙長遠發展。

我們早在疫情前就已採遠端辦公方式,建立「彈性工作,自發解難,目標為本,少說多做」的企業文化,工作並不一定要在同一辦公室進行。另外,我們以 web3 技術建立更自由、更開放、更公平及更多元的互聯網這理念,亦令我們能吸引來自全球的人才加入。